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旅游高峰,吸引中国游客,曼彻斯特市的百货商店和机场里的员工正在接受有关中国礼仪的培训。英国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特拉福德购物中心和柴郡奥克斯名牌奥特莱斯购物中心,表示正在向员工介绍中国礼仪和习俗。哈罗德百货公司则雇佣了200名会讲普通话的员工。
知礼仪,不尴尬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居国外或者去访学和旅游,中国的相关礼仪也开始在海外得到关注和重视。加拿大埃布尔达省旅游局举办学习班,传授中国文化和礼仪。例如“同老人碰杯时,切记举杯高度要比对方低”“客人递名片、礼物、小费时要双手接过”“定价包含6和8这两个数字”等。意大利旅游行业人士罗列了专为中国游客增设的服务内容,如房间内放置至少4种不同类型的绿茶,早餐供应米饭、热水、炒面、饺子和蛋炒饭等。
英国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英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预计将从1996年的不到500人飙升至2026年的近50万人。该报告建议英国商家注意对中国游客的礼仪,例如“接吻和拥抱并不是中国人常见的打招呼方式。许多人会感到尴尬,因此最好避免这样做。”
商家一系列的吸引中国游客的促销手段,在客观上传播了中国礼仪,让更多人了解到相关的礼仪或禁忌。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网站19日的文章下面,网友肯·布罗德本特评论道:“除了签名时不用红色笔,还有哪些中国礼仪?”
不仅是商业机构,海外的一些机构和当地人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礼仪。旅居海外将近40年的华人江先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个趋势已经扩散到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团体聚会、到商业合作等工作上的交流。”
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学习过的杨茜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中,她都是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礼仪风俗。一些英国人在逢年过节时会祝她节日快乐,这让她觉得很亲近。“过年的时候,学校老师会发邮件祝我们春节快乐,这让我很感动。”
增自尊,做样板
“老一辈的华人在更早的时候出国,在与当地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尊重所在国的礼仪和风俗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原有的礼仪习惯。”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读的林慧钤,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种带着特定时代特色和当地特点的礼仪习惯就成了当地人眼里中国礼仪的一部分。”因此,当地华侨华人成为了海外商业机构和当地人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礼仪的一扇窗口。
“推广中国礼仪上,华侨华人是一个重要的桥梁。”江先生表示,“华侨华人懂得中国礼仪,因此可以对相关礼仪作进一步的解释,在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做出相应的展示,并向海外推广中国礼仪。”
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许多华人以身作则,增进了海外对中国礼仪的了解。作为在英国长期生活的华人,林颖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要在异国他乡扎下根来,不融入到本地文化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积极参加工作,交朋友,多看新闻多看书,也过本地节日。”
同时,林颖泉认为要让别人认识和尊重自己,首先自己要完全认识和尊重自己。“我会坚持使用中文名字,保留中国人的日常习惯(例如吃中餐时用筷子),坚持过中国节日。自己的孩子必须要会中文。”她还说,明年春节的时候,一家人都会回去过年,让孩子们感受一下春节的真实气氛。
在长期的交往中,华侨华人自身融合了两国的各种文化。林颖泉表示,“我希望认识我的朋友,可以在我身上了解到英国文化,也能了解中国文化。这种桥梁作用,应该是作为华侨华人该努力的方向吧。”
国愈强,人愈敬
“中国礼仪受到西方关注,是因为中国在全球影响力越来越大。”江先生表示,在与中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礼仪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进行国际合作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在生活交往中,很多人也开始知道中国和中国礼仪。在更广的范围内,学校和媒体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满足人们了解更多礼仪方面的需求。
然而,海外一些机构出于商业动机关注中国的相关礼仪,这与真正尊重和理解中国礼仪,还存在一定距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高伟浓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一个民族的礼仪被人重视,发生在它所属国家的国力(包括软实力)足够强大之后。商家注意中国礼仪吸引中国游客是一种值得欣喜的现象,不过最好将其理解为一种商业行为,还不能说中国礼仪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
高伟浓认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礼仪的推广和普及较为缓慢。即使中国强大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人们尊重和适应中国礼仪,也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他表示中国礼仪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代表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初出国门的中国人,对居住当地的华侨华人,都是一个鼓舞,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表现之一。”
林慧钤也希望外国人对中国礼仪乃至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是止步于知道有这回事,而是发自内心地感兴趣和尊重相互间的差异。她说,“外国人对中国礼仪的认识,可能与中国目前实际上的礼仪会有一定脱节。有时候,他们所谓的中国礼仪,可能中国人并不一定会那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