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产生心理疲劳的人,常常表现出一幅无精打采、死气沉沉的样子,不仅自己的工作效率低下,还影响了办公室正常的工作氛围。
职场疲劳的最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心理压力过大。繁重的工作可能会让你觉得力不从心,从而觉得做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会做砸。也许你刚开始认为这是自己能力或者不自信的表现,事实上这也与你的职场疲劳脱不了关系。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就更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了。不然会越来越严重,当你不堪承受的时候也就是你辞职的时候。
职场心理的变化,也是可避免可预防的,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六个实用的心理定律,让大家走出心理疲劳。
1.普瑞马法则
一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当说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但过了好久发现还是没有做;或者觉得有力气使不出来;或者总觉得生活是灰色和抑郁的,等等。这类情况反映在生活中,就是生活好像总是被一种惰性缠绕,知道那不好,但又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来改变。
以心理学操作性反射的原则为基础,对于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行观察后,心理学家提出这样一种改进方式,以纠正惰性生活方式,并由这种惰性生活方式的结束而带来整个人生的良性改变。这称为普瑞马法则。
按照普瑞马法则,人们把一件困难的事情放在容易完成的事情前面去做,把工作中不想完成的事情放在前面完成,这样做不仅强化了工作能力,增强效率,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会发现,困难的任务其实也没这么困难。
这种方式就是一种强化作用的方式——先处理困难的事情,再处理不那么困难的事情,那是一种对于前面行动的强化,然后继续,强化的效果会越来越大,一直大到觉得有力量来完成任何事情。
例如先可以用一天到两天时间给自己做一个行为记录,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记下来,即使粗粗地记,大约也会有几十件。此后,把剩余下来的几十件事情按照兴趣排列,把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把最喜欢做的事情放在最后一位。
最后,可以在以后一周内进行行动了。每天一早起来,从最不喜欢的事情开始做起,并且坚持做完第一件事情,再做第二件事情……一直做到最后一件喜欢的事情。
对于改变惰性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效果。而对于经常有抑郁心情的人,这种生活方式将直接改变表现为抑郁的行为,而很容易地使抑郁的情绪结束,而只要坚持,抑郁的生活方式就会永远结束。通过结束惰性或抑郁的行为,而结束惰性或抑郁的心理。
2.麦克白效应
麦克白效应是一个心理学现象,受其影响的人会试图通过清洁自身来对抗道德焦虑感,是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的行为学家发现的一种现象。
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的行为学家发现:罪恶感真的能促使人们去清洗自己,这一名词源于莎翁名剧《麦克白》,剧中的麦克白夫人在谋杀之后总想洗手,以洗掉手上想象出来的血迹。莎翁笔下的悲剧里的一个场景,其中麦克白夫人唆使丈夫谋杀了顿肯王,手上沾满鲜血后,呻吟道,“洗掉,该死的污点!洗掉,我说了。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洗涤身体真的可以帮助人释放良心上的不安。研究者启发志愿者回想自己做过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同时进行填词测试。结果发现,志愿者在回想自己过去的不道德行为时,更容易将“W__H”填成“WASH”(洗),将“S__P”填成“SOAP”(肥皂);而让他们选择免费礼物时也更喜欢要消毒巾而不是铅笔。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志愿者回想自己的不道德行为,然后给他们机会洗手或不洗手,再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义务活动。结果那些没洗手的志愿者有74%的人同意去帮忙,而洗过手的志愿者中同意帮忙的只有41%——似乎没洗手的人存在良心上的不安,因此更愿意帮助他人。而科学家发现暴力游戏也可以导致麦克白效应。
科学日报的一篇报道指出卢森堡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在针对暴力游戏的玩家身上观察到了麦克白效应。游戏中经常充满暴力,在数十年中研究人员一直在探讨暴力游戏是否会引起现实生活中的暴力。最新的调查表明对于经常玩游戏的人而言,虚拟世界中的动作并没有影响,而对于偶尔玩游戏的人,则相反。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先是玩暴力游戏15分钟,随后被要求在列表中选择一个作为礼物。不习惯于暴力游戏的对象更倾向于选择卫生物品或者与清洁相关的事物,比如沐浴露、牙膏、体味清除剂等等;而经常玩暴力游戏的对象则对于清洁物品没有明显倾向。另外,不习惯暴力游戏的玩家比他们的对照组显示出的“更强的道德压力感”。
3.紫格尼克效应
先做一个实验:一笔画个圆圈,在交接处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头再瞧一下这个圆吧,此刻你脑子里必定会闪现出要填补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因为你总有一种出于未完成感的心态,竭力寻求终结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有一位叫布鲁玛·紫格尼克的心理学家,她给12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她让孩子们完成一部份作业,另一部份则令其中途停顿。一小时后测试结果。110个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新。紫格尼克的结论是:人们对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这就是所谓的紫格尼克效应。
“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这就叫“心理张力”。研究还指出,任何人都企图满足自己的需要,完成动作。其中既有先天的需要(饥、渴等),也有半需要(迫切的趋向)。在勒温看来,个人能动性的源泉是多元的,形形色色的。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如果中断了满足需要的过程或解决某项任务的进程而产生了张力系统,就可以使一个人采取达到目标的行动。勒温认为,没有完成的任务使得没有解决的张力系统永远存在,当任务完成之后,与之并存的张力系统也将随之消失。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
4.留白效应
留白效应最早来源于书法绘画上的一种手法,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手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是一种巧妙的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智慧。对于心理学来说,留白也同样重要,如果将这种智慧,这种空白,运用到职场,那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有时候,不说的话比说出来的话,更蕴涵道理,更有智慧。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应该有所注意的是,别人欲言又止的话,比起直接的批评和建议,更有意味。
职场留白是一种艺术,一个人要注意给别人留有转身的余地,自己才有大道可行。现在的人们考虑问题都喜欢来个相对思考,对于绝对的东西,在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所以,不能说太绝对的话和一切直接接触或伤害别人情感的话,更严格地说,在和别人接触过程中,最好少使用一切确定的词语,如“一定”,“必须”怎样怎么样,与他人相处的奥妙,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
5.鱼和叉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鱼和叉效应。鱼和叉效应是指在起作用的“钩子”上做文章,我们在平常聊天的时候甚至会不自觉的应用上这个效应。
比如我们经常会在聊天的时候抛出一连串的话题,电影,爱情,工作,体育等等。然后看看对方的反应。接着就着对方反应强烈程度也就等于变相知道了对方的兴趣爱好。顺着对方的兴趣爱好聊下去,那自然是能够很容易地要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了。
算命先生们将鱼和叉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在算命前,他们通常会向你提几个不同的话题,看哪一个话题对你起作用。就像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或二手车销售商一样,他们不会表达出心里的真实想法,而是试探性地根据他们收到的反馈来改变他们的话语。这种反馈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他们会留意你是否点头、微笑、在座位上身体前倾或是突然变得很紧张(这是看手相的算命先生热衷于抓着你的手的原因之一),然后见风使舵。这就是“鱼和叉效应”。
人们往往喜欢征询算命先生许多潜在的意见,比如他们的健康、人际关系、旅行计划、职业以及资产情况,但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算命师算得准,而是在之前的交谈中,我们的言语、微反应已经给了他们答案。
6.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克服刻板效应的关键:
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