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政策建议
社会发展司
一、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形势及重大政策落实情况
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加大社会发展工作力度,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了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义务教育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公平采取的重大政策加快落实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0.5亿元已经下拨,改革惠及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据测算:仅免除学杂费一项,西部地区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中部小学生年减负180元,初中生230元。新机制实施后,初步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体系,切实减轻了农民教育负担,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历史最高。
健全助学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央和地方财政下半年投入将达到15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95亿元),高校国家助学金由过去生均1500元,增加到生均2000元;中等职业学校由过去生均1000元,增加到生均1500元。预计每年有340万高校学生和162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益,其中,高校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面将从原来占在校生总数的3%扩大到20%;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面将达到在校生的90%,覆盖所有在校的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从今年秋季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计划招收免费师范生1.2万人,实行定向招生,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继续改善教育办学条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展顺利。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今年安排10亿元中央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加强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
加强农民工子女入学及留守儿童教育。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学政策,减轻了农民工的负担。加强跟踪分析,把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入学情况纳入教育统计。实施“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改善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安排567万人,比2006年实际招生增加20万人;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将达800万人,比2006年增加50万人。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工作稳步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万善,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
加强农村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覆盖面工作进展迅速,中央已下达专项补助资金94亿元。截至3月31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319个,占全国总数的81.03%,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6.85亿,参合率为85.70%,提前完成了全年政府工作目标。一季度全国有7418.19万人次从新农合制度受益,共补偿基金51.84亿元。
今年国家发改委安排27亿元专项建设资金,继续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基本卫生服务条件。
加快发展社区卫生。各地积极调整城市现有卫生资源,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截至目前,全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达到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1.8万个。以社区卫生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卫生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城乡基层卫生机构服务量增加。
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覆盖范围主要是城镇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人均筹资水平不低于80元,其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每人分别补助20元。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旗)初步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发展到占全国县(市、区、旗)总数的65%.
同时,各地加强医院质量监管,推行临床诊疗规范,加强医药价格管理,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今年上半年患者门急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出现下降。
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继续加强。传染病疫情比较平稳,1-5月,全国(不含台港澳)共报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1569509例,死亡3027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数上升了7.1%,死亡数下降了17.8%.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工作稳步推进,在深入调研和听取各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框架,正抓紧征求各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平稳增长,红色旅游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民书屋”工程,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广播影视事业加快发展,已基本建立起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民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国家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继续得到加强。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从业人员已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两倍,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产品“走出去”初见成效。广播影视产业发展较快,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预计超过1300万户。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秩序,强化监管,促进了行业自律。
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3月份开工建设,国家图书馆二期、中国美术馆二期和国家话剧院剧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旅游业保持平稳增长。1-5月,我国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270.09万人次,同比增长6.03%;旅游业创汇148.07亿美元,同比增长13.08%.“五一” 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到创记录的1.79亿人次,同比增长22.7%;旅游收入7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8%.
红色旅游综合效益增强。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1—4月,8个纳入统计的红色旅游城市共接待游客1238.75人次,同比增长15.82%;旅游综合收入59.89亿元,同比增长24.7%.
(四)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社会救助力度明显加大
推进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已经基本覆盖全国范围,“少生快富”工程惠及7万多家庭,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完善服务网络,推动区域协作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
全面推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5月份农村低保对象达1867.9万人,同比增长120.5%;累计支出低保金22.7亿元,同比增长94%.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大幅提高,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332元提高到1691元,集中供养标准由1844元提高到2229元,截止5月底,共有503.9万人纳入供养范围。全国城市低保对象5月份为2240.2万人,同比基本持平,人均支出92.2元/月,保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同比增长22.9%.
搞好灾民救助。5月份全国受灾人口4556.1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6.4%;1-5月因灾死亡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21.9%,各级共安排救济资金14.8亿元,灾民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总的看,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政策实施的积极效应逐步体现,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结构加快优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当前社会发展领域还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社会稳定有较大影响,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部分地区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实际收入下降反映比较强烈,不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农村教育负债问题压力较大,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普九”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其中70%左右是因新建校舍和普九达标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农村教育及学校布局提出新的要求。
二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度满足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快速扩面的需要。按照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计划到2010年完成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目前由于新农合扩面较快,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显得相对滞后,服务条件和能力跟不上,农民意见较大,影响了新农合的政策效果。
三是高校债务风险逐步显现,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元,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部属高校贷款总额达336亿)
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今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增幅达19.9%,已超过今年新增就业岗位计划的50%以上,虽然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但教育部预计今年不能就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00万人,加上以往未就业毕业生数量更加巨大。
五是计划生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个别地方因搞计划生育突击活动引发群体性事件,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难度大,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社会管理手段有待改进创新。
此外,今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高校学生伙食费上涨造成压力,虽然学校采取措施维持伙食价格基本稳定,但据部分高校反映,一是高校后勤已改革,保持价格稳定学校压力很大;二是部分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担心学校伙食费上涨。如处理不好,存在不稳定的隐患。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及政策措施
下半年,要进一步加大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力度,统筹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加强社会形势分析,及时化解社会突出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完成好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着力抓好中央已出台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今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各有关方面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使老百姓得到实惠。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等关系民生的各项政策,各地要加大落实力度,积极安排好配套政策,落实责任制,完善评估制度,加强绩效考核,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二)推进社会事业专项规划实施
加强社会事业领域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跟踪评估和政策协调,加快体系建设,逐步实现规划目标。今年是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决胜之年,切实抓好“两基”计划的实施,确保如期完成“两基”攻坚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国家文化自然遗产地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等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及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重大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全力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工作
加快完善目前已形成初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思路,进一步协调各方意见,及早提出改革方案并上报国务院审批。
(四)密切监测社会形势
紧密跟踪,切实做好对全国及各地区社会发展形势的监测评估,及时了解把握关系社会稳定的社会形势和变化趋势,重点关注物价波动对高校稳定影响、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突发重大疾病和重大灾害救助、防止低生育水平反弹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减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利影响,尽快提出妥善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工作思路。
(五)加强重大问题研究
推进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尽快修订并出台新的评价工作方案,开展2007年度社会发展综合评价,适时发布评价报告,为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引导政策方向。深入基层,加强调研。认真研究针对不同功能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科学测评方法,探索完善推进主体功能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社会政策。加强研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化解农村教育债务、高校债务、整合基层公共资源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中央政策执行情况的督察
为保证中央各项惠民政策“落在基层、落到实处”,应加强对地方落实情况进行督察,必要时组织专题督导组。要及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使各项政策切实见效。例如: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情况,要搞好审计监察,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行为,坚决杜绝“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
(二)合理用好财政增收资金,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
今年财政形势较好。应研究合理有效利用财政增收资金,加大对节能环保、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直接关系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好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事业领域,建议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文化自然遗产地保护、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等专项建设投入,解决进度滞后问题,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负债等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中西部农村教师工资缺口等突出问题。
(三)加强社会管理,着力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
要适应我国社会转型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深化对社会管理体制和规律的研究,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完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和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要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打牢社会管理基础。
想了解更多相关资料,请登录
好猎头网。好猎头网:口碑最好的中高级人才猎头公司,服务热线400-991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