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的一大目的就是增强团队的执行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培训时,参加培训的人都积极主动,执行力非常强,但培训之后,这些人就变回了之前懒洋洋的样子。企业明知后果,但还是会一次次地循环反复。
那么,到底什么是“执行力”的本质?
一、为什么培训时,人员会表现出强执行力?
1.分组和PK
这个实际上是培训里最重要的元素。甚至,很多时候就算没有奖品,PK也是激发人员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仅没有人愿意承认比别人差,更重要的是唯有对比才能让人对结果有期待。
2.希望
PK的前提必须是PK双方势均力敌,而在培训的时候,讲师经常会给弱势一方添加砝码。比如:已经是1:3了,这个时候下一个题目的得分可能会有3分,这样给弱者带来翻盘的希望,给强者施加压力。
3.及时反馈
我们在各种管理学,或者是绩效相关的文章里,不止一次地看到对“一分钟内反馈”重要性的强调。但是,现实中却很少有企业真正能把这个及时反馈做好。
我们在当时的培训中像疯子一样大吼口号,因为讲师告诉我们,这么做可以获得分数,而且能实时看到变化。所以我们为了竭尽全力地突出自己,力竭声嘶地吼叫。
4.连坐
每个团队都可能既有沉默寡言的人,也有激情四射的人。但在培训现场,几乎所有人都变得激情四射,这也是很多老板痴迷于洗脑式培训的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人呢?
在透明及时的公布分数的前提和团队PK下,团队内成员被连坐了。及时反馈调动了那些积极的人,而连坐则“绑架”了那些并不很积极的人。这样,本来并不积极的伙伴也会因此拼命努力,因为他们不想拖团队的后腿。
5.肯定
那次培训中是可以记录下当场受训的每一个团队的得分,以及每一个人的排名。所有的人会为每一次排名的公布而欢呼雀跃,因为自己的成绩得到了别人的肯定。
二、为什么培训完之后,执行力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相信每家公司的老板都头疼这个问题。他们会认为,培训执行力这个东西确实有用(受训时候的激情四射),只是效果不能持续。这里我想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为什么执行力是一个伪命题?
人是环境的动物。我们会发现,有干劲的人他所在部门的其他人一般也有干劲,而没有执行力的人,他呆的地方一般也都没啥执行力。而另外一些人原本没啥干劲,但换了个公司,突然就变得很活跃了。
所以,为什么很多培训,后来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在这些所谓的执行力培训里,基本都搞成脱产的封闭式培训,整个环境和实际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实际环境中可能存在赏罚不公。但到了培训现场,不但奖罚公正,而且还及时公布;在实际环境中大家之间相互存在利益冲突,到了培训现场,不仅利益一致,还相互成就。
所以,培养执行力的关键在于体制和环境的问题:有没有建立PK、给予希望、及时反馈、同甘共苦、认同肯定。换句话说,确保执行力的关键问题是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三、为什么我们很多规章制度下发之后却没有作用?
如果制度不对,那一定不是制度的问题,一定要向根源去追寻。
朋友L君曾经任职一家电商企业,里面有位部门负责人W,不管是什么制度,他总会跑出来说这个制度有问题,有时甚至带头钻制度的空子。
有一回,L君组织讨论要规范员工吃早餐方面的管理。当时管理比较松散,不少同事上班后还在工作岗位吃早餐,影响很不好。后来公司就出了一条规定,禁止8点半之后吃早餐。第二天,W居然在早上上班时间请周围的人吃鸡腿。L君发现后,当然很生气,就去找W,结果他说:“我没吃早餐啊,我这个是零食。”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强调自由的工作环境。如果一刀切,把上班时间不准吃任何东西规定下来,那肯定会引发大量的不满。后来L君提了一个建议:每个月在上班前结束早餐的给予一定的小奖励,结果就好了很多。再后来通过部门构架调整、小组间PK、结果细化和公布,基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退后一步,想想为什么员工会在上班吃早饭?作为互联网公司,管理松散是一个原因(但这是我们追求的),主要还是我们没有引起员工对工作的重视和紧迫感。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漏洞的制度,区别在于员工愿不愿意去钻罢了。而那些拥有大量创业类岗位的公司,更加不能靠威慑和压迫去进行人员管理。所以,管理好员工的意愿是最重要的,而制度必须顺从甚至引导员工的意愿。
四、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员工培养执行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发现了,最重要的是员工意愿。为了实现这个目的,HR部门可以在以下方面来做一些工作:
1.人员挑选:尽量寻找有意愿的员工来做相应的事情。
2.团队发展:建立PK与公布制度,让该out的人out,该成为标杆的人有收获。
3.任职资格:必须清楚地让员工知道,老板需要的是什么,这个不仅仅是停留在宣讲方面,重点是主张奖励什么和处罚什么。
4.绩效管理:必须让员工知道,他的贡献对于团队意味着什么,团队的目标和他有什么关系。
最后,当然是高管必须身体力行,老话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总之,只有通过以上途径管理好员工意愿度才能获得高执行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