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一个人、一个时代
添加时间:2017-11-29 11:28:54
浏览次数:
0
邵逸夫走了,带着一个世纪的传奇。
这位晚清出生的宁波镇海人,没上过大学,却闯过上海,飘过南洋,最终在香江一畔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和发妻携手五十年之后,又在90岁那年给相守一生的红颜知己最终名分,膝下子女双全;慈善事业林立神州,港英时代娱乐圈首封爵士第一人,而1997年后又是香港大紫荆勋章的第二批获得者;晚年仍旧能在郭鹤年敌意收购大战中从容而退,2012年才完全退休,算得上全球最长寿上市公司CEO,堪称一个中国人完满的一生。
对应着邵逸夫的人生轨迹,更是一代华人逃命谋生求发达的时代印记,人不能对抗时代,顺应大势往往是成功者的首要特质。成功是否可以复制?在旧制度和新时代的夹缝之中,都能获得认可,这是邵逸夫的幸运,也是香港这块曾经神奇的土地的福祉。一座城一个人一个时代,彼此成就,也彼此塑造。
邵逸夫曾经对才子黄沾说很难估计自己家产几何,甚至不知如何处理,自己不赌不嫖,就算用度再铺张,所赚也一生一世花不完, “我可以话俾你听,我唔赌,我又唔lead a wild life!就算过着最好的生活,我一世一定吃唔完啦。”其中也少不了土地这一香港造富特色,早年低价买入的清水望邵氏影城,其价值不过35万港元,每平方英尺不过0.45港元,此后则升值无数倍。
邵逸夫在同称简朴勤奋的华人富豪之中,更是以 “道德楷模”居于翘楚,大导演李翰祥就算在邵氏几进几出,回忆录还是恭恭敬敬,一声 “六先生”,也到底还是记得六先生对自己“你是有才华的人”的期许。
以至于香港人说起白手起家富豪,往往少不了想起他,即使挑剔的国外观察家乔 ·史塔威尔,其着作《亚洲教父》对李嘉诚、何鸿燊、谢国民等人神话颇多批判,但对于邵逸夫,所能念叨者,也只能强调其并非出生白丁,算是上海纺织富商之后。
也正因此,对于这位亚洲富豪,外媒标题往往还是以电影大亨(Movie Mogul)致敬,也被视为开创了功夫片时代的传奇。伴随着被调侃林立大陆犹如收费站的邵逸夫教学楼,邵逸夫虽然离去,但是他的传奇还在,可叹的是,香港电影的光环却早已经褪去,甚至香港财经高管近日也将“平日喝咖啡、看法国电影”视作中产阶级的标志。
尽管如此,尽管有夸张俗套之嫌,港片仍旧带来一种类型片的鲜明成功。有人说邵逸夫为电影而生,他的旗下导演也往往记得他看电影精力旺盛超过不少大牌导演,甚至有说他是看电影最多的华人。事实上,邵氏电影黄金时间并没有传说中那么久,伴随黄梅调电影时期兴起,又经历了20世纪60 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晚期的新派武侠带来的鼎盛时期后,之后逐渐风光不再;邵逸夫70年代进入电视业,1980年接替利孝和全面执掌TVB,电影在邵氏王国的版图更是下滑,邵逸夫1985年宣布退出香港影坛,1987年邵氏电影公司正式停产,90年代虽然有些回归迹象,但终究未能改变港片东去之势——须知,港片的没落,并不始于97。
邵氏电影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所谓 “邵氏出品,必属精品”虽然朗朗上口,也有不少佳作也斩获荣誉,但是受限于时代,其作仍旧被人挑剔难以脱离当时港片“枕头加拳头”的桥段。但是不可否认,邵氏电影的时代,显然是香港电影最具有创新意识的时代,后期港片的领军人物不少仍旧从中吸取养分,而邵氏电影的淡出,刚好也对应着港片颓势的开始。
因此,从商业而言,邵逸夫虽然因为电影为人记忆,但他显然更是娱乐大亨。邵氏从20世纪70年代末淡出影坛进军电视的同时,有人就评价即使李翰祥回归抑或张彻加盟,都难以使得邵氏电影再创往日辉煌,原因不仅仅在于错失李小龙,抑或嘉禾等对手竞争,更大原因在于香港电影行业性问题,一方面是国外大制作电影在本地市场冲击,另一方面是进军海外市场受挫,最后又是电视的挑战。
他的一生几乎总在登对的时间出现在登对的地方,从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70年代的电视,都是当时最具有创新性和盈利性的行业,而当电影出现颓势之后(邵逸夫1980年接受采访时候就说“拍电影不是最赚钱的行业”,甚至说资金存银行都比拍电影好得多),邵逸夫全力投入TVB日后看来显然是一个正确的商业决策,也使得TVB成为香港的一个永远不败的传奇。
期间,亚视等竞争对手的激烈挑战也未能成功,而传奇人物周梁淑怡出走TVB的原因就是工作没有挑战性,因为TVB的收视率总是超越竞争对手太多,而TVB甚至成为香港精神的一部分。
公众致敬邵逸夫的离去,不仅是香港娱乐业辉煌时刻的一次巡礼,更是对于过去香港 “那个荒山野岭也产黄金”大时代的怀旧。有朝一日,香港地产大亨建造的物业或许终究荒芜,邵逸夫大楼却将伫立,而邵氏电影中的兄弟情义以及风月姿色,仍旧可以抚慰人心。——或许,这类似一个中国式的家族循环,邵逸夫的长兄邵醉翁,原本从事律师行业,因为经营失败而转入文明戏与电影业,当时目的就是要感化人心,早年宗旨就是“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
香港本土文化人林奕华曾在《等待香港》中列举香港十大文化基因,从王家卫到王晶,从无线到商台,从港姐到电视剧文化,这些基因,其实很多都和邵逸夫有所关系。忽略这一层因素,或许也会错失邵逸夫对于香港精神的塑造之深,而这座市民城市的价值观,背后多少与邵逸夫式的中国商人情怀有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