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大家可以发现,新人进去会不断地找事情做,而职场中真正的老油条却很少主动找领导要事情做,甚至还会推卸事情。其实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干得越多,漏洞越多
只要我们接触过的任何工作,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事,都会背负上责任,一旦出现问题,被甩锅就很麻烦,尤其是职场新手,很容易成为某些斗争的替代者。因此恰当地拒绝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那些琐碎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做多了难免会踩雷,别人的错误,反而变成我们的负担。
当老板考虑员工的能力时,最关心的是员工的稳重,所谓的“成熟稳重”,在老板看来就是少犯错,员工做事情很踏实,老板只愿意把重要的工作一点点交给他。而且老板不会很仔细地考虑每个员工承担了多大的工作量,有多高的犯错率,而是直接看哪个员工犯错次数较少,一个月内有三件事情没有做,这样做比较好。
另外一位员工做了30件事,犯了3次错误,老板会认为你怎么做都是错的,这位员工不太可靠。所以我们首先要保证工作质量,不求工作量,先做什么事都有标准,自然更容易得到领导的认可。
对于企业来说,多做错一件事,可能在短期内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损失,但是由于多做错之后,员工会迅速成长,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错越少,个人能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能够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然后再创造的利益要比以前做错的损失大得多。这一点是要看一家公司在人才培养上是否愿意给员工错误的机会。
2.越老实,越容易受欺负
仁慈本来是一种美德,但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场所,仁慈逐渐成为诚实、软弱的代名词。在工作场所,总是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小透明,同事和领导们总是把一种人标为“老好人”。
这些人善于倾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总能老老实实地完成,本来以为比别人勤奋,努力了,就会得到同事的肯定,领导的重用,但结果正好相反。工作场所里,越是老实的人反而越是容易被欺负。
为领导创造一个全方位的“保姆式”模式,甚至把领导的话语当作“圣旨”来执行,在这个模式中没有带着自己的一点想法或思想来执行,如果成功了,自然不会受到责备,一旦有了失误,领导就会反问为什么没有提出意见。
假如我们面对的是一位言听计从、像“行尸走肉”一样的员工,任务下达之后就按照你的规定,不管有没有漏洞,我们自然会给这类人下个定义,觉得这类人没有主观意识,不懂思考,所以无形中把他们淘汰掉了。
3.职场以业绩为主,杂事没效果
许多员工都会认为,只要努力工作,做得越多,老板就越欣赏你。但是,老板更重视结果而非过程,第一结果是价值,也就是说,你做了多少工作都一样,重要的是你得到了什么。
其次就是犯错率,无论你做得多么正确,老板都会比较计较你犯了多少错误,造成多少损失,而且造成的后果是,员工做的越多,越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所有人,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在一起工作,为公司服务。因此,我们将按照这一原则行事。上班时,服从上级的安排,同时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是领导的责任。假设你的老板非常讨厌每月的市场报告,你可以帮他做,他会无意间产生依赖你的感觉,时间久了,就会认为你是他最好的助手。
对于一个下属来说,应该以公司利益为中心,尽量把上级看作需要你协助完成团队工作的伙伴,这样才能摆正心态,和上级和睦相处。
总而言之,作为员工和下属不仅要做,还要说。学习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并在与领导谈话时始终关注公司的发展。唯有如此,老板才会信任并开始欣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