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猎头网-中高级人才猎头网站!服务热线:400-1801-668 好猎头   |   登录 注册

如何避免“江湖义气”的行事作风

添加时间:2022-01-25 17:54:35
浏览次数: 0

  现实中,很多管理者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江湖义气”带队伍,给企业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之所以会有“义气型”领导,是因为中国人向来将“义”看得很重。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就是古代中国人对“义”的最好诠释。但江湖义气毕竟只适用于传说中的江湖,而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变数不断,“义”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定义,演变为盲从,缺乏理性,与制度、人性背道而驰,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都在逐渐加剧。

  在一些中小企业中,身居要职的往往是老板的亲朋好友,他们仰仗着和老板的特殊关系,在企业中趾高气扬,不服从企业的管理制度,恣意妄为,还随意指手画脚,干扰其他员工正常工作,这都是在现代企业不可容忍的事情。

  如果领导者希望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应该立即制止导致企业混乱的所有做法,将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人全部清退,不管是什么关系,决不能心慈手软,因为领导不是“带头大哥”。

  如果你不清楚怎样才算是“义气型”领导,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具体特征:

  (1)凭借第一印象来判断他人的品行,武断做出判断,又武断给出结论。

  (2)做事豪爽,雷厉风行,但感情用事,缺乏原则,更不懂得和下属沟通。

  (3)意气用事,对于看不惯的下属,没有丝毫容忍心,没有理由地进行贬低甚至攻击;而对于自己青睐的下属,容忍度极高,无论做什么错事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4)建立小团体,刻意谋求小团体利益,而忽略大多数员工,以维护小团体利益为最高任务。

  (5)将个人恩怨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喜欢一手遮天的感觉。

  总之,“义气型”领导虽然是制度的建立者,却不能以身作则遵守制度,常以“一言堂”的方式将制度推翻。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治军严明、谋略出众、忠君爱国的典范。诸葛亮出山后,历经大小战争无数,建立了赫赫威名。刘备临终前,特意嘱托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表面同意,但心里对马谡依然很器重。在重兵南下征讨孟获之时,基本都是和马谡商议计策,别人只负责冲锋陷阵就可以了。

  南方平定后,诸葛亮率军北伐,马谡自然随行。诸葛亮和冤家对头司马懿都看出街亭是关键之地,必须占据。因为街亭关系重大,影响全局输赢,诸葛亮在斟酌派谁去守街亭的问题上,思虑再三,十分慎重。马谡认为自己历来都是参谋,不曾亲自领兵打仗,他想争夺军功,便主动请缨,要求守街亭。

  起初,诸葛亮是犹豫的,他想到了刘备临终的嘱咐,也认为马谡缺乏实战经验。但马谡求战心切,立下军令状,以全家性命一搏。最终诸葛亮对马谡的赏识和器重之情占据了上风,同意马谡领兵两万去守街亭。为增加胜算,诸葛亮又派了大将王平辅佐马谡,还三番五次嘱咐马谡要当道扎营。

  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安排已经天衣无缝,岂料马谡到了街亭便不遵守诸葛亮的命令,让士兵在一座孤山上扎营,任凭王平如何劝阻,马谡都拒不听从。最终,马谡率领的军队被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击败,街亭失守。诸葛亮只能带领大军撤回汉中,将血战数月才得到的大片土地拱手还给了魏军。诸葛亮还在西城玩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才惊险地逃回汉中,这都是马谡刚愎自用的结果。

  失街亭表面看是马谡自视甚高、不听劝谏造成的,其实主要责任应该由诸葛亮承担。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性格特点早已暴露无遗,连刘备都能看出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怎能看不出来?但诸葛亮偏偏就因为个人好恶容忍了马谡,在关乎全局胜败的重要战役中,不以大局为重,而是像“带头大哥”一般接受了马谡的请战要求,最终付出了惨重代价。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企业或团队的领导者,避免“江湖义气”的行事作风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不可搞一言堂。

  1900年,慈禧太后以绝对权威,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坚持“对外宣战”,之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往西安,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决不能以慈禧做榜样,要懂得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做事,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做出决策之前,要与公司中高层领导进行协商,征求意见,逐步完善,最后才能发布。武断做出的决策,不仅往往有失周全,对其他领导也会造成心理伤害。

  第二,不可厚此薄彼。

  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公平地看待每一位下属,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工作效率高的要奖励,工作效率低的要惩罚。“大哥型”领导是按照和员工的亲疏关系进行管理,自己看得上的员工,犯了错误不追究,而自己看不上的员工,有了贡献也装作看不见。这种做不到公平对待员工的公司,是不可能留住人才的。

  第三,不可意气用事。

  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时刻都能以冷静的心态看问题,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什么事情必须坚持,什么事情必须放弃。优秀的领导者不会因为一时的义气而冲动,冲动是魔鬼,魔鬼引导我们做的事情只能造成麻烦,不可能有好事。

  第四,不能拉帮结派。

  在公司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员工喜欢拉帮结派,一是可以结交朋友,二来可以增加盟友。底层员工这么做,一般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但是,如果公司高层也形成了帮派,就会严重影响公司的运转。这样的企业内部往往弥漫着浓厚的“江湖”气息,因为老板在创业初期都是依赖朋友的支持,在企业规模壮大后,这些曾经的襄助者开始寻求回报。

  中国人是讲究“知恩图报”的,老板怎么可能忘记贫贱之交,于是老板的朋友们就开始论资排辈,在企业中担任各种要职,各自称霸一方,形成小利益团体,他们不再将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争夺小团体的利益上,最终会拖垮刚刚成形的企业。

  其实,这种利用情感资源的做法,在企业创立之初会有效果,但持续下去必将酿成许多恶果。在企业规模扩大后,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需要规范化,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必须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工作目标和标准必须明确。所有的交情都必须为规章制度让路,做到公平管理,能者上,庸者下,不能让一些没有能力却贪图私利的人永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享受。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义气”,这毕竟是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精髓,但对于“义气”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解。我们提倡的“义气”,是一诺千金、勇于担当、忠诚可靠、尽职尽责。管理者带队伍时需要发扬这种良性的“义气”,摒弃不良的“义气”,让员工都有高昂的士气,让企业有光明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