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猎头网-中高级人才猎头网站!服务热线:400-1801-668 好猎头   |   登录 注册

停止内耗,做有价值的事

添加时间:2021-11-29 17:38:34
浏览次数: 0

  35岁,始终被认为是职场的「生死线」。

  翻阅各大公司的招聘要求,凡是一线员工,基本上全部限制在“35岁以下”。

  如果是中高层管理,年龄那一栏是“45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可以放宽年龄要求。

  作为年轻化的互联网行业,「35岁现象」就更为严重,甚至有「35被优化」一说。

  如果到了这个年纪,还没能进入管理层,出路在哪?

  1

  同款提问在脉脉上爆火,许多大佬都贡献了精彩回答。

  奇葩说辩手宋子寅,同时也是一位游戏开发工程师,他提出了一个颇有趣味的观点:

  不当Leader,当Owner。

  宋子寅认为,“成为管理层”不应该是职业发展的唯一目标,我们有必要转换一下固有的思想。

  如今许多大厂做项目,在立项初期从各个职能端抽调人力,组成一个临时team,Leader通常不会亲自指导,而是指定一位员工做Owner,负责整个项目的统筹、沟通和进度汇报。

  Leader的岗位是有限的,可是Owner的机会却很多,在各种的项目中锻炼Owner的经验,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也会随时提升。

  这种思路很值得许多职场人借鉴,即使自己所在的公司没有Owner机制,也可以把自己视作统领项目的核心人物,锻炼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让自己成为难以替代的人才。

  2

  房地产届的“思想家”冯仑,也提出了与宋子寅类似的观点。

  冯仑说,许多人把“做到管理层”和“出路”联系在一起,反应了职场人的焦虑心情,我们往往认为,做到了管理层,自己就能在职场食物链中处于顶层,不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但冯仑认为,职场不应该是金字塔模式的,所有的人都拼命地往上爬,只要掉下来就万劫不复。

  好的行业,应该是树状模式的,行业与公司蓬勃发展,总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涌现出来,让众多的人才可以开枝散叶,施展自己的才华。社会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元的职场发展机会,而职场人自己也要做好规划、培养核心竞争力,善于挖掘新的事业可能。

  谈到职场规划,马薇薇把职场发展比喻为打球,在发球之前,就应该要想好这颗球到底要去哪里。年轻时就要尽早规划,把35岁的“被动出局”转化为“造局”、“主动破局”,这样才能避免“找不到出路”的恐惧与焦虑感。

  3

  也有不少大佬和职场前辈,给迷茫中的职场人指路。

  a、不做管理做专家

  管理能力不强的职场人,可以考虑放弃成为管理者的执念,而改为做领域内的专家,把自己发展成公司或者行业内不可或缺的人物。

  b、及时「转向」求突破

  如果感到焦虑不安,可以考虑及时转换跑道,比如在大厂无法获得提升,跳到一家小型的创业公司,更有机会做到管理层。

  在现有的领域难以找到突破,去相关行业试试水。

  如果觉得互联网压力太大、焦虑感太重,还可以试试去国企、考公务员等等,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c、终生学习

  不管什么年纪,不管有没有做到管理层,所有的职场人都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这种风云变幻的新行业。知识和技术都在飞速地更新,唯有不断奔跑,才不会被时代抛下。

  “大嘴”韩乔生也热情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进入中央台成为体育播音员和解说员,就没能踏上管理岗位。但他独创了“意识流解说法”,误打误撞成为了解说领域的网红鼻祖,也算是开创了事业的新高峰。

  想对还没能成为管理层的互联网人说一句:条条大路都是出路,只要你肯迈出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