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猎头网-中高级人才猎头网站!服务热线:400-1801-668 好猎头   |   登录 注册

管理能量,比管理时间更重要

添加时间:2021-10-28 17:36:17
浏览次数: 0

  2021年10月20日,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去世。

  曾出版包括《心流》《发现心流》《自我的进化》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心流”理论一直被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导力养成、员工激励等诸多相关领域。

  得到很多商业和学术领域意见领袖的推崇与探讨,被认为是管理团队,提升组织活性与战斗力的有效策略与良药。

  下文整理自商业评论家吴伯凡先生早前关于“心流与现金流”的分享,着重探讨了情感、心智管理之于领导者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此时再读,仍有不少启迪。

  有人提过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支撑企业运行的,除了现金流,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情感流。

  情感断流本身就是现金断流的一个原因,很多企业在现金流断裂之前,情感流其实已经断了。

  所以,一个企业家除了管理现金,还要进行情感的管理。

  首先是自己的情感管理,同时还有整个公司的情绪流。

  很多企业家,尤其是技术出身的企业家,往往不太关注这个领域。

  “幸福”

  是一种极易被忽略的企业软实力

  “幸福”是一种极易被忽略的企业软实力,很多企业经营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闭,都可能跟这种软实力缺失相关。

  有位波士顿的投资家说,他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价值投资的时候,不用看报表,在公司转一圈,闻闻它的“气味”,就能知道这个公司是赚钱还是赔钱。

  公司的“气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而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的是,公司最主要的“气味”往往就来源于公司的领导者。

  换句话说,作为企业的领导,你是一切的根源。

  《哈佛商业评论》上有篇文章叫“第五级领导”,依据对1500家上市公司连续15年的业绩考察。

  通过对领导人的性格、气质与业绩之间的关联,做了很细致的对比,得到一个结论:

  那些具有持续成长,而且是高成长企业的领导者,他们的气质恰恰不是我们通常所以为的英雄主义地、雄才大略地、傲视群雄地,而是看上去有点蔫、甚至内向、低调地。

  他们都有几个特点:

  第一,遇到问题看镜子,遇到成绩看窗外。

  很多中途倒闭的企业,恰恰是倒过来了,遇到成绩看镜子,遇到问题看窗外。

  第二,谦卑而执着,羞涩而无畏。

  拥有这样“气味”领导的企业,软实力就会不一样。

  这不是一种文学化的、印象式的感性结论,而基于大量数据对比后得出的一个结果。

  文章作者甚至建议大家购买股票的时候,不要去买那些领导层阳气特别盛的公司的股票。

  反而那些拥有某种阴柔之气的领导团队所带领的公司,会有比较持续的增长。

  原因在哪里?领导者是一家企业的“气味”之源。

  在一个有几万、几十万人的公司,领导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甚至每一个眼神,都会被过度解读。

  有些领导者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一旦被释放出去,其自身可能是没有掌控力的。

  但这些信息会借助于一个你不知道的杠杆,被放得很大。

  这种现象就叫“牛鞭效应”——甩鞭子的时候,你手臂的振幅并不大,可是在鞭子另一头的幅度就很大,是你这边振幅的好几倍。

  在大的企业里,如果你的某一个信息有可能会被几十倍的放大,那么你真正想要释放的某些信息,就会被这样一个无形的扭曲机制吞噬。

  还有一些东西,在传递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噪音,这样你发出的信号就会非常弱。

  同时,噪音大,你要做的降噪工作就很多。甚至你可能没有能力去降噪,这样,每个信息都可能会被巨大的扭曲。

  当有无数个人在揣摩你的意思的时候,你的任何一个表达、一种暗示或者是无意当中透露出来的某种倾向,都会遵照“牛鞭效应”被扩大振幅。

  这是领导者日常经常忽略,但是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学会能量管理

  比时间管理更重要

  1992年,我翻译了艾默生的《自然城之路》,当时有一句话很打动我:

  一个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不幸福,你就一定会有意无意的给周围的人造成各种各样的痛苦,你的幸福多一分,周围人的灾难就少一分。

  冯唐说过,你我相亲相爱就是为民除害。

  历史上那些给民族和世界造成灾难的人,都是一些极其不幸福的人,或者是有致命的自卑的人。

  他只有如此自卑,才会干如此极端显示自己力量的事情;如此的缺乏安全感,他才会制造种种的非常残酷保障措施,安放他那颗怯弱的心。

  朱元璋的残暴到底是来源于哪里?

  据统计,他一天要批200多个奏章,但仍旧坚持不要宰相,他要求手下人的活都自己干。

  同时,自己的工作也极其繁重,每天睡眠的时间短到3、4个小时,甚至是少于3个小时。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会出现习惯性的、模式化的暴躁甚至是残暴情绪。

  在他的管理下,明朝也逐渐的发展出来一种怪象——最多的时候宦官达到几万人,接近十万人,这是一种体制性的残暴。

  还有雍正,有一点不能否认,他也极其残暴。

  如果把他和朱元璋联系到一起,共同的特点就是睡眠不足。

  雍正每天批奏折的文字是8000多字,十三年如一日。每天的睡眠时间很少,也就是两个时辰不到。

  过去,我们大大低估了睡眠跟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比尔·盖茨说过:

  “我犯过的最大错误都是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做出来的。”

  很多人睡眠不足的原因是分不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做减法,所有的事往里头加,最后只能压缩睡眠的时间。

  不知不觉的,导致整个的生活体验在下降,美其名曰说我这是在努力,我这是勤奋。

  实际上真正作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你的洞察力,你的决策力,你的判断力,而在这种能量不足的情况下,你是很难做出的。

  而且即使你自己当时觉得是很不错的判断,很不做的决策,过后你在清醒的时候会马上看到前面的漏洞,所以能量管理比时间管理更重要。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心智能量是稀缺资源

  要避免无意义耗散

  有一种病叫欣快症。

  简单地说,就是抑郁症的反面,看什么都高兴,看什么都笑,是一种病态的乐观主义。

  正常人的情绪都是在乐观和悲观两者之间的某一个点上,这样才最容易做出好的判断和决策,人太乐观也不会做出好的决策来。

  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悲观就是某种理性,你要能够既有理性,同时又保持乐观,这种情绪配比三比一是最好的。

  这样,无论对沟通还是思考都是有好处的,同时也是一种情绪或者心智能量的管理方式。

  我们心智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你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它就会被无意义的耗散,就会导致各种混沌无序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不幸福感”,所以我们要学会去管理这种心智能量。

  比如说恐惧,这种情绪是人类生存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工具,为什么呢?

  假如你没有恐惧感,很多时候你就在劫难逃。

  有时候恐惧感就是别人跑你就赶紧跟着跑,不管他跑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哪不对就赶紧走开,否则你早已经死了。

  但是过度滥用这种情绪或者形成依赖以后,你就会被这种情绪绑架,而不是让这种情绪成为你的工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出发点。

  其实,所谓的负面情绪都是心智能量滥用的结果。

  这就像有的人手里拿把钉锤,看什么都是钉子。

  当你面对世界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时,只会用那几种少数的情绪来应对,比如说愤怒,比如说贪、嗔、痴、慢、疑等。

  一个人的见识不够的话,就特别爱顾虑,犹豫不决。

  当他一旦做出选择之后,马上就会想到负面东西,然后永远处于一个特别计较的状态,迟疑徘徊。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领导者为什么要懂“心流”?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写过一本书,叫《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这本书提出一个关键概念——“精神熵”。

  “熵”是物理学的概念,是指一个系统如果不输出能量的话,它会持续的衰减有序性,就会逐渐变得混沌。

  这个词,德鲁克、迈克尔·波特都认为应该将其引入管理学,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管理学概念。

  比如说一个组织陷入混沌和无序,是必然的宿命,那么管理的作用就是抵抗熵。

  “熵”不是好东西,甚至我们的衰老、混乱、缺乏活力,都是熵的表现。

  而负熵是好的,混沌无序是“熵”,那么负熵就在抵抗这些混沌、无序和混乱。

  我们的精神世界,在长期的精神运行过程当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熵,就像屋子只要有人生活就会有变乱一样,我们每天都在制造熵。

  《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幸福就是内心的井然有序的流动,而它的反面就是混沌、无序的非流动状态。

  想象一下,我们的幸福感就像小水洼。

  有时候偶尔出现一点快乐,但很快就消失了,但其实幸福感应该是一条河流。

  古人用“思君如流水”,很确切地形容幸福的状态,幸福就是流动,持续地流动。

  为什么我们经常陷入缺乏幸福感的状态?原因就是你精神上的混沌和无序,你的心智能量被无意的耗散了。

  塔里木河(中国第一大内流河)这些年变得越来越好,但曾经断流很厉害。

  原因很简单,就是沿途的各种开发,各种分流灌溉,导致了下游的断流。

  这些年来政府和当地人民注重环保,不让沿途各地随便引流,所以现在已经全线恢复。

  这也是熵和负熵的体现。

  同样,人的心智能量有个固定总量,但是我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刺激、享乐,让自己心智的水流被分流,最终出现断流。

  所以,心智能量管理十分必要。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1、避免心智的噪音化

  我们的房间每天都要打扫,但是大家从没想过要打扫自己的内心。

  经常有些人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扔,让各种垃圾滞留在你的“内存”里,这是我们内部出现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状态下,大家就想要用代偿性的方法来缓解:一个是享乐,一个是刺激。

  享乐和刺激,就像前面说的水洼一样,它无法形成流动,也就不可能让你得到真正的幸福。

  享乐和刺激也很像音符——不会弹钢琴的人,只要按键就能出来音符。

  但这根本不表明你也能弹钢琴,因为你没法把这些音符组成一个流动性的,具有像流水一样有连贯性的音符。

  我们的生活在逐渐变成享乐和刺激的拼凑的音符,却弹奏不成歌曲。而音乐是有节奏、有旋律、有流动性的,像河流一样缓缓流淌。

  因此,我们要通过心智能量管理,避免心智的噪音化,努力把自己的生活活成流动音符和字词组合为歌曲,形成音乐。

  2、幸福的资源≠幸福的能力

  人们经常误解两个东西:

  幸福的能力和幸福的资源,常常把“幸福的资源”当成“幸福的能力”,以为“我要是拥有了什么我就幸福了”。

  其实前者是条件,而且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并不强。

  比如你购买了价值百万的钢琴,这是条件,是资源,但这并不表明你能够弹钢琴——会弹钢琴叫能力。

  所以,幸福是需要能力的,而不仅仅是拥有资源。

  我们需要形成“心流”,而不是那种坑坑洼洼、偶尔为之、像噪音一样的,片刻的刺激和享乐。

  我们要学会在驯养当中被驯养,当大家全身心的投入驯养一个东西的时候,会反过来被那个东西所驯养。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古语有云“人磨墨,墨磨人”。

  你在磨墨的时候,墨也在磨你,你在养花的时候,花也在养你……

  而中国古人特别强调琴棋书画对内在心灵的培养。虽然旁人看过来,会觉得一点都不刺激,甚至无趣。

  但当你沉浸在那种状态时,就像一个热恋中的姑娘在思念恋人——一种别人无法懂得这份乐在其中的痴狂。

  中国儒家讲“立于礼,成于乐(yue)”——音乐(yue)和快乐(le)的“乐”是同一个字,为什么呢?

  这就是乐曲和音符的差别。

  一个人幸福的能力不是外在刺激,而是自己主动的投入,去关怀和去参与,在乏味状态下,保持一以贯之的、深层的、沉浸式的体验。

  所以,现代人不幸福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乏味和没有刺激的东西,避之唯恐不及。

  自此,我们就丧失了幸福的能力。

  回过头来看,幸福有什么用?幸福也许没什么用,但幸福是你人生的真正的目的。

  就像我们的身体,平时我们体会不到他的价值,当你到了因病进了医院,就会体会到身体和健康的价值与价格。

  很多事物,只有当我们失去它时,才会知道它有多重要。

  做为一个领导者,要避免成为一个负能量之源,成为一个公司不良”气味”之源,成为整个公司的负面氛围和气场的制造者。

  我们要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打造“心流”的人,首先让自己幸福起来,然后像路由器一样发散出好的信号,引导公司、团队不断向前。

  延伸阅读:

  如何才能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首先,我们要找到构成心流的要素,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已经在《心流》这本书中帮我们总结好了,可以精简为以下4个: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最优体验都出现在一连串有目标、遵循某些规则、有一定挑战的活动之中。

  这些活动需要投入精神能量,并且必须具备适当的技巧才能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挑战和技巧之间存在着黄金比例——当行动的动机和当事人的能力恰好相当的时刻,乐趣就会出现。

  以下棋为例,如果双方实力悬殊,就毫无乐趣可言。棋艺差的一方会觉得焦虑,棋艺好的一方则觉得无聊。

  其实,其他活动也一样。

  就如我们的工作,当我们闭着眼睛都知道如何达到最好结果的时候,我们便不愿意或者说不甘于继续做这件事,一是觉得无聊,二是觉得对成长无益;

  但是此时去做一件复杂程度高于之前工作的话,很可能会因之造成一种挫败感,更别提什么乐趣了。

  2、知行合一并全神贯注

  一旦处于心流,我们便会把生活中的琐事忘得一干二净。

  这时心灵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干资讯的余地,精神熵根本无法趁虚而入,人与行动完全合一。

  一位攀岩者叙述自己登山途中的感觉时说:

  “当我正专注在目前的活动上,自我跟眼前的事完全密合……我觉得自己跟所做的事仿佛是一体的,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全然跑到九霄云外。”

  一位棋手谈到决赛情形时说:

  “集中注意力就像呼吸——连想都不想。即使屋顶塌下来,只要没被击中,就不会察觉。”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也曾说过:

  我和穷光蛋的区别不在于我有多少钱,而是因为我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5分钟就能沉浸在我的工作里,而那些穷光蛋却在那儿转悠一辈子,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

  这,其实就是心流在运作。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3、明确目标与即时回馈

  心流体验之所以能达到完全的投入,是因为目标明确,而且能得到即时的回馈。

  最终,只要回馈与我们投入精神能量追求的目标有着合理的关联,就能产生乐趣,就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

  因为目标主导着回馈。

  一旦目标不明确,就很难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

  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无法明确目标的事情——创造性的活动或开放性的活动。

  这时去寻找心流状态谈何容易?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

  我们举个画家的例子:

  画家在完成画作之前并不能完全确认完成后的画会是什么样子,但当绘画进入到某个阶段,他基本上就能知道这是否与自己所要的效果吻合。

  一位能从画中找到乐趣的画家,一定有一套内在的标准,画笔一挥,就能感觉到“是的,这就对了”或“不对,这不是我想要的”。

  缺了这套内在标准,就不可能体验到心流。

  4、浑然忘我

  浑然忘我是指,完全忘掉“自我”。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也确实很难用理性的言语将其表述清楚,在这里我们借用日本一位飞车党的说法来描述这种状态吧。

  “所有的感觉都处于最佳状态时,我有种感悟,一开始奔驰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进入完全的和谐状态,等到进入状态,我们的心灵合而为一,这时是一种真正的快乐……

  忽然之间,我想到:‘如果把速度加到最快,真正狂奔起来该有多好。’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踩下油门,像是真正的一体。速度令人飘飘欲仙,这种时刻实在太美妙了。”

  “合一”这个字眼,可谓是对心流体验非常具体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鼓励谁成为飞车党,只是借此说明那种浑然忘我的状态。

  如何才能“浑然忘我”?借用乔布斯的一句话:

  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就继续找,不要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