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一个写论文的奥运冠军
这个夏天,苏炳添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的半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此项目决赛的黄种人,并在决赛中取得第6名。
而就在网友一起欢呼“苏炳添,真牛”的时候,他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除了短跑运动员之外,苏炳添还有另外两个身份: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以及北京体育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
他在创造记录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论文带火了,据说苏炳添在备战奥运的同时还在撰写博士论文。
没想到平时训练刻苦的苏炳添,不光是博士,还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论文。
这真的刷新了很多人对于运动员的认知。
要知道,运动员平时的训练量是非常大的。
像田径运动员每天都要进行至少4-5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训练强度大到很多国家队运动员坦言:训练完后只剩下眼睛能动了……
中国田径队曾发布过苏炳添的训练视频,苏炳添能够保持这样的成绩,和平时的刻苦训练离不开。
苏炳添甚至在备战奥运会期间累到骨裂。他说一天的训练下来,晚上做梦都在练起跑,早上起来反而更疲惫了……
翻看苏炳添的微博,你会发现,他晒的几乎全部是跟训练和比赛相关的内容。
坚持完成高强度训练之余,还能抽出时间整理数据做研究,写出高质量论文,苏炳添着实令人敬佩。
在苏炳添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即使再忙再累,也要花时间去学习、去精进。
反观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回到家里就只是打游戏、玩手机。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在这些日积月累中拉开的。
优秀的人,不会把忙碌当成借口,他们就像苏炳添那样,珍惜每分每秒,把时间利用到极致。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一个人越优秀
越能安排出时间精进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下班后的人生。
有些人在告别学校后就停止学习了,而另一部分人,却在工作之余不断提高,持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久而久之,这两种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有很多人也知道应该学习,但他们总是抱怨:
工作太忙了,真的没时间;
下班到家已经很累了,难道还要学习吗?
烦心的事已经够多了,我只想看个电影,刷刷抖音,难道不行吗?
……
这听上去没错,但其实都是为懒惰找的借口。因为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忙却比你有时间。
比尔·盖茨在创立微软成为世界首富后,工作非常繁忙,总是感叹时间不够用,于是以分钟为单位规划行程,将每分每秒的效用最大化。
盖茨的办公桌上常年摆放着20多本书,秘书要定期帮他更换。
他的秘书说,盖茨每年大约能读上百本书,而且只读纸质版。
出差的时候,盖茨要带一个非常大的行李箱,里面装着纸质书。
无论是在车上,还是飞机上,亦或是会议间隙的休息时间,盖茨都会拿出书来读。
他还专门开了一个名为“盖茨笔记”的博客分享知识,撰写书评。
盖茨说过:“突破人生局限最好的办法是读书。再忙,也要给自己读书和思考的时间。”
国内也有很多成功人士非常重视读书,比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大学期间,他4年读了800多本书。创业这些年,工作再忙,他也坚持着每天晚上读书的习惯。
我身边也有一位朋友,他下班后简单的吃完饭就待在家里上网课,学习专业知识,周末也经常窝在家里看书,还经常去参加各种论坛。
短短两年,他就已经成为了所在行业内的专家,薪资翻了好几倍,还成为了很多公司的顾问,结识的人也都越来越厉害。
这位朋友我是打心眼里佩服的,他曾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像我们这种普通人,没有背景,没有关系,也拼不了爹,我们能拼的只有我们自己,自己不努力,谁也救不了你!”
“忙”、“没时间”只是借口,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看到那些优秀的人,都能在工作之余花时间去学习精进,你还有什么资格懒惰下去?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哪怕工作再忙
你也有办法成长
时间,总能挤出来;你的惰性,也有办法克服。
最大化利用时间充实自己,是我们成长的第一步。
那具体该怎么做?
1、碎片式学习
说实话,现在我们大部分职场人都很难找到一整块的时间,专门用来精进学习。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随时都处于被打扰的状态,能有两个小时以上整段的时间,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
而且在海量信息的时代,大量有用的精华信息夹杂在无数碎片信息中。
碎片化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好的内容,想着过几天找一个大段的时间再去好好学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在碎片化时代,我们要接受碎片式学习、学会碎片式学习。
2、确立学习目标
不论学习什么,我们第一步应该做的,是要明确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是实际的应用目标。
比如你学习公众号写作,那么在半年内写出一篇10万+就可以是你的目标。
不用担心这个目标没实现怎么办。目标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是否实现了,而在于你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同时丰富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
学习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没有这个实际应用目标,即使你每天看书、看微课,那么一切都会停留在表面,看似什么都懂了,但其实真做起来什么也不会。
3、搭建知识框架
确立了学习目标,接下来就要搭建知识框架。
如果你要学习的是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者在本职工作上精进,那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以及要具体达成的工作目标去安排学习框架。
如果你想学习那些陌生的知识,那就先找一些入门的经典书籍,比如想自学经济学,那就可以买一本《经济学原理》,先看目录,找到书中的逻辑框架,以此作为自己学习的框架,然后再入手学习。
搭建知识框架能够让你快速入门,并且能够合理安排学习顺序和重点,而不是一股脑地硬塞。更有利于在实际应用时,随拿随用,确保脑子里不是一锅粥。
4、重建生活规律
其实碎片式学习很多人都知道,但有不少人迷失在了碎片时间里。
上班路上听书,等电梯时看公众号,下班路上看微课视频,看起来把节约出来的时间都用上了,但其实收效甚微。
所以,关键不是在碎片时间中学习,而是重建生活的规律。
压缩能压缩的时间,寻找时间存量;放弃不必要的事情,做能帮助自己成长的事情;规划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比如你平时晚上回家吃饭的时候喜欢边吃边看电视,不知不觉就吃了两个小时,那么这个时间就是可以被压缩的。
再比如你睡觉前总喜欢躺着玩手机刷微博,可以尝试在床头放一本书,睡觉前不是玩手机而是看书。
还可以刻意让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必须去做某件事,比如每天晚上9点到10点看书,10点到10点半写总结。
几周或者几个月后,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吸收知识的效率也会成倍增加。
5、碎片知识输入
完成以上的几步后,才到了开始真正学习的阶段。
这个阶段,最简单也最枯燥,就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输入知识。
对承载知识的不同载体,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如果是书籍,则要求我们尽量精神集中地去阅读。
而且书本中的知识自成体系,阅读时也需要我们自己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
那么读书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就比较高,所以可以选择在每天晚上单独拿出时间去做。
如果是在软件上听书或者听课,你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或者任何空闲时间去听,学习的方式要从求质变为求量,充分利用好碎片时间大量输入信息和知识。
6、定期总结思考
在知识大量输入后,我们就要开始整理总结知识。
首先,读书和听书时,如果有受到启发的话,可以随手记下来,就当我们在做课堂笔记。
而随着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想法也会越来越多,就会对知识形成一个完整认识。
每过几天,可以一周,也可以是两周,时间不固定,等到这些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自己写一些总结或者感悟。
知识的吸收在于如何理解,整理笔记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梳理知识,还可以不断修正知识框架。
除了整理,还要尝试自己讲给自己听,也可以把你的思考讲给别人听。
因为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本来你想当然的事情,其实讲出来别人根本不理解。这不是因为你表达能力不够,也许是因为你根本就没学会。
所以,写总结和讲出来,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综上所述,职场人如何从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提升自己?
首先要确立学习目标,目标一定是实际的应用目标。
然后搭建知识框架,重建生活的规律,养成学习习惯。
接着利用碎片时间大量输入,读书、听书、看视频等等,像海绵一样疯狂吸收。
最后还要不断整理和思考,通过总结把知识沉淀下来,还可以讲给别人听,把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你对时间的投资,就是你对人生的押注。时间用在哪里,你的人生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