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周末加过班吗?你经历过大小周吗?
7月9日,字节跳动宣布:公司自8月1日起,取消隔周周日工作的安排(大小周制度)。
我特意给在字节跳动工作的朋友发了个消息,问他感觉如何,他回我:“准备去喝一杯庆祝一下。”
而快手也从7月开始,取消了大小周制度,员工按需加班。
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工资,周末加班2倍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3倍工资。
这几个消息一出,网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快手和字节跳动这一举动圈粉不少,成为了某些互联网公司员工口中的“别人家公司”。
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依照劳动法行事。
无论是快手,还是字节跳动,还是其他公司,没了大小周,不代表“加班文化”也随之消失。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到点下班是一种奢侈,加班早已成为每个人默认的职场生存法则。
加班已成为职场常态
即使是那些没面临大小周的人,超额的工作量和压力,也让周末变得不属于自己。
我认识一名新媒体编辑,她表示,虽然每周双休,但常年隐形加班,工作时长和强度跟大小周也没什么区别。
微信全天在线,吃饭、走路也要经常看看消息;
周末出门也会习惯性地背着电脑,以防突然有任务;
……
在DT财经进行的“国产青年周末怎么过大调查”中,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受互联网加班文化的影响,很多企业效仿996、大小周,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加班成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必选项。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人均每周要工作46个小时,按照一周工作5天来计算,每天要工作9.2个小时,还有30%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有近10%的人超过60小时。
现如今很多公司,对标互联网大厂的加班时间。张小龙讲述微信创业故事中的行军床,成了不少公司的标配,但他们却不学习大厂的员工待遇、奖金和加班费。
一些公司还会把“能不能加班”当成选拔员工的标准,把“加班”和“工作态度”画上等号。
能加班的,就是踏实肯干的好员工,准时下班的,就是放进辞退名单里的差员工。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反感加班,而是反感无效、浪费时间且没有回报的加班。
很多人都知道有些加班没什么用,但为了讨领导喜欢,为了表现自己在努力工作,所以宁可玩手机,都要留在公司继续“磨洋工”。
久而久之,加班的人越来越多,内卷环境下,一些人开始“假装加班”:
下班回家不拿包,开着电脑,让同事以为自己去上厕所了;
把钥匙和外套放在工位,制造没有离开的错觉;
假装跟客户打电话,下了电梯就狂奔到了地铁站;
……
不知道你的身边,有没有“假装加班”的同事?
“假装加班”的他们,个个都是高手,但在这些“好笑”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职场人的无奈。
在“加班成常态”的职场氛围里,打工人只能成为“表演艺术家”,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能获得领导的正面评价。
但无效的加班,不仅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反而会导致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忙到没时间有效成长,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
无效加班
只是感动了自己
什么情况下,是应该加班的?
时间紧任务急,或者工作有难度,为了达到制定的目标,需要多花费些时间。
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加班,多为下面这些情况:
工作量分配不合理、协同效率低。
比如,在一个项目组里,做完自己的部分,还要等其他同事的部分,大把时间浪费在“等回复”上。
领导、同事都没下班,你也不好意思先走。
还有些时候,加班是员工个人造成的,工作效率低,或者能力不足,只能被迫加班。
董明珠就曾讲到,自己把一位30多岁的男主管骂哭了。
男主管做事不精致,董明珠说:“你的责任心在哪里?像你这样怎么当领导,底下人怎么带?”
男主管听了感觉很委屈,他说自己带着团队一直在加班,都没回过家。
董明珠说:“这是两件事,你勤劳不一定代表有收获,不能因为你幸苦,天天在这上班,做了不好的东西我也要用。”
职场中不看过程,只看成果。工作是成果导向,看的是效率而不是时长。
勤奋努力固然没有错,但把加班的苦劳错当成自己的功劳,除了感动自己,别无它用。
之前有个同事,工作效率非常低。
我们半天就可以完成的方案,他需要一天甚至两天才能做完。
而且他下班不走,经常加班到深夜。还在朋友圈发“深夜的公司,只有我一个人”这样的感悟。
当领导在休息时间布置工作任务时,我们都在“装死”,只有他积极回复:领导我在!
当他因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时,他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而是抱怨:“我这么努力,凭什么得不到领导的认可?”
很多人像我这位同事一样,用工作时长,掩盖自己能力不足、效率低的事实。
他们看似在拼命加班,但既没能给公司带来切实的效益,又没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所以千万别把“无效加班”当成自己努力的凭证。
成年人的世界,大家都在努力向前,唯有提高认知、找到高效的工作方法,把苦劳变成功劳,才配在功成名就时,感叹自己当时有多努力。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如何成为到点下班的人?
想成为到点下班的人,最直接的办法:
就是不断提升能力和工作效率,能够掌控自己的工作时间。
效率和能力的提升,还能够助力你升职加薪。当你成为了公司高层,就有了一定的权利去改变某些制度。
实在不喜欢盛行“加班文化”的公司,也可以换一家,去新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拳脚。
下面给大家分享4个提升工作效率、让你到点下班的方法:
一、提升工作效率,首先要有“自驱力”
职场中很多人,在每天重复的工作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抓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工具人”。
这就要求我们有自驱力,从“打工思维”转变为“老板思维”。
想清楚公司是我们成长的平台,我们的工作,不光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也能提升我们的“身价”。
自驱力是工作中最纯粹的动力,不仅能帮助我们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让我们在职场之路上,越走越有干劲。
二、以目标为导向,站在结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1、明确目标:确定一项任务的目标是什么;
2、找到方法论:规划该如何达成目标,用什么方法;
3、化繁为简: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对于与目标没太大关联的因素,不必耗费太多精力;
4、专注:只有专注,才能保障自己不受干扰,做到极致。
目标导向思维注重产出,看重创造成果。能让我们紧盯着目标,不至于在行动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三、细化时间的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是指一个人管理时间的最基本单位,时间颗粒度越小,管理精细度越高。
越是成功的人,时间颗粒度越细。
比尔·盖茨在2002年到访中国,微软中国的工作人员在准备他的行程时,很注重比尔·盖茨的时间颗粒度。
他们一遍一遍的地测量,比如从电梯到会议室需要走多少步、多少时间,比尔·盖茨和某人握手需要几秒,合影需要几秒。
最终比尔·盖茨几乎分秒不差,可见比尔盖茨的时间颗粒度,甚至能切分到秒的级别。
通过细分时间,我们不仅能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还能够增强对自我的掌控,把握自己的工作节奏。
时间是最公平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提升时间颗粒度,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做的更多,不仅工作效率得以提升,还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于提升自己。
四、跟对领导
客观来讲,能力强的领导,因为本身的业务能力出色,所以对于下属,他们更倾向于鼓励下属追求效率,追求实际成果。
所以跟着这样的领导,工作效率很容易就提高了。
判断自己的领导是不是有能力,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分析:
1、是不是业务部门出身?有没有成功的案例?
2、当出现问题,领导的第一反应是甩锅还是冷静分析?
3、你觉得跟他一起共事,能不能学到东西?
如果你的领导没啥能力,你要么趁早换工作,要么把他顶掉,自己当领导。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写在最后
996也好,大小周也好,我们都不能在忙碌的工作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磨砺,其实是一条通往优秀的荆棘之路。
拒绝“无效加班”,让工作效率更高,也让人生更有意义。
当你通过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工作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去坦荡地享受工作之外的时间,这才是打工人最自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