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已经开始逼迫自己看书?你是不是明白了能力的提升,要从读书开始?就这样你的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却总是一看完就忘了,不但钱、时间花了不少,而且自己却还没啥长进。这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提升写作能力要看书没错,知识的积累从读书开始也没错,既然这么没错那也没错,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有可能是你的读书方法出错了。
综观市面上的读书方法有很多,通读、精读、跳读、泛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等等。但为什么别人用得不错的方法到了自己这时就没有用了呢?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因需读书法。就是根据自己需求,带着目的来读书。这样你就会在读书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学习,最后还能通过自己问题的解决增加自己的成功感,提升自我的认知,刷新自己的思维。
一、由目标拆分任务
我们之所以来读书,当然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生无所需,活无所求,那肯定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因为没有什么需求,哪里还能产生督促自己前进的动力?
培根在《培根论说文集》中写道,“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所以,我们想要通过读书来改变人生,就必须学一些适合自己读书的方法。
现在社会,谁都想过自己起过的生活,这就是自己的愿景。把愿景具体拆分到年、月、日,就能得到自己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这就是目标拆分的过程。
对于读书来说,一般人对书本都有敬畏感,感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读书就能帮助自己圆梦。这个想法认知是不错,但能否成功关键还是取决于行动。
二、聚焦读书,落实任务
对于读书谁不会呀!不就是把书看一遍吗?如果你是这样读书的,那你就只是机械地木偶读书。因为这样的读书只是用眼睛,并没有用心、用脑。
这就好比学生上学一样,别人到教室都是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回答、认真完成作业。你也做了,只不过是木偶式的从头坐到脚。所以你的成绩总是居末位。
因为我们读书已经有了任务,所以就应该带着任务来读书,而不是机械地浏览,让自己的思维停止不前,这种看似海量的读书后果,当然无法把书中的知识引用到自己的脑海中。
当我们为了解决问题而读书时,我们就会主动寻找答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部曲就开始了自己主动读书的乐趣。
三、体发式提问,打通融汇贯通的关卡
有人说,现在读书中遇到的诱惑太多,自己总是不得不花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来学习碎片知识,这也是自己读书忘得快的一大原因。
能说出这样话的人,他读书的态度其实是好的,但他没从认知上搞明白读书的要点。我们要想读好书,除了把书读薄,还要把书读厚。
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时,必须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打碎,重组,生成适合自己思维的读书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