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校招”高薪,HR有话要说
添加时间:2018-10-25 10:49:38
浏览次数:
0
最近,一份在互联网上晒出的校招高薪清单,在人力资源行业引起轩然大波,在这份清单中,部分大牌企业如腾讯、华为、今日头条等开出的年薪薪资竟然高达30万以上,年薪25万竟成了“白菜价”。
作为一名从事招聘工作多年的HR,和许多同行一样,看到这篇报道后,有喜有忧。喜的是,单位开出的薪资高了,招起人来自然得心应手,忧的是,这些数字真的可信吗,就算真的可信,那也是“别人家”的单位,有对比必然有伤害,伤害的必然是全大多数。
其实,那股看热闹的劲过后,仔细思量,也就那么回事,作为一名HR,不要单停留在看热闹、瞎起哄的层面,还应该积极地、有建设性地做一些事情。
理性看待这份“高薪”。
从客观来讲,能够提供这份高薪的单位,少之又少,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并且只局限于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大城市,而大多数企业,却并不都在一线大城市,提供的薪酬水平要与当地普通水平相联系,并不都需要提供这么高的薪资。
就事实而论,能够拿得下这份高薪的应届生又有多少,拿得下且愿意拿的只能是极少数。以华为为例,其提供的年薪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可是每年照样有许多人才选择从华为辞职、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薪同时意味着高压。
再者,从网络上流传出的这份高薪,其实是从一款开发不久的APP上流传下来的,这款专门针对薪资信息进行收集的APP,本身收集信息的精准性都还有待考量,其发布的信息作为日常参考也许可以,但是上升到足够的标杆高度,确实有些欠妥。
做好“校招”,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并非都拿“高薪”说事。
每个单位、每位HR可能都会涉及或者参与到校招,校招也是我们引人、进人的重要渠道,毕竟,应届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有着无可复制的特性。那么,看到这些流传出来的高薪,我们是不是就要被吓倒了呢?
其实大可不必,前面也讲到,需要理性看待这份高薪。当然,有实力的大企业当然可以积极效仿,不惜重金,寻得良才。然而,我们要建议的是绝大多数单位,其实,引人、进人并非都是靠高薪说事。
我们可以结合本单位自身的优势,挖掘本单位自身的特点,比如是体制内单位,那就没有必要去拼收入,可以突出体制内的稳定、相对轻松和隐性福利;如果是小企业,那更没必要去拼收入,可以强调单位的发展前景,寄予员工良好的职业发展愿景,有更多的成长空间,有相对灵活的工作模式。
如果是新兴行业,可以宣扬单位的自由文化、和谐氛围、团队建设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如果是老牌单位,则可以彰显单位在员工教育、培训、成长、晋升上的重视和优势,在安排住房、配偶就业上的照顾,等等。
总之,结合本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突出特色和优势,深挖潜力和前景,并非一定都需要拿高薪来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