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应用方向切入,医疗3D打印前景可期
添加时间:2018-05-18 13:51:26
浏览次数:
0
3D打印技术刚问世时,即成为制造产业的注目焦点,这是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大的议题在于「在地制造」,且潮流趋势也逐渐以客制化与个性化为主,使得3D打印拥有庞大的发展机会。但是除了制造业,3D打印的高度弹性生产模式,也逐渐受到医疗辅具产业的青睐。
工研院雷射积层制造科技中心副主任洪基彬认为,积层制造技术为医疗领域带来体外、体内、手术导板以及模拟器等四大应用突破,未来提供3D打印服务的厂商,可从此四大方向切入医疗市场。
在体外应用的部分,可从常见的辅具与复具着手;伤患复原过程中都得藉由辅具固定,但是传统的辅具不见得可服贴于病患伤肢上;再者,辅具的材料不见得能够透气、吸汗。且在伤肢复原得差不多时,伤患便开始利用复具进行复健,但通常此时伤肢的肌肉早已僵硬,病患有时会因为复健过程不舒适而放弃。
透过3D打印技术所生产的辅具,即可同时满足复原与复健的需求;在设计辅复具时,可让其保有一定的角度调整空间,藉此可让复原与复健同时完成,并进而缩短疗程时间。
洪基彬认为,3D打印对于未来的辅复具可带来极佳的效果;举例来说,许多家庭主妇都会罹患「妈妈手」(腕部靠拇指侧肌腱发炎),这一类的病症若是透过辅具连续固定4~6周即可复原,如此的方式说来简单,但根据临床经验,大多罹患妈妈手的患者通常都不太容易治癒。
这因为现今市面上的辅具配戴上不甚舒适因此会「带不住」,患者通常在治癒前便可能自行卸除,卸除后患者若是想再固定,却已固定不回原本的角度。
若是透过3D打印技术的协助,这一类的辅复具将可拥有多孔性的结构,且外观上也可依照伤患喜好而有不同的设计感,而3D打印的客制化特性,可让使用者依照其生活需求,而有不同的材质选择,让伤患拥有可防水且透气的个人化辅具。
而在体内的应用中,举凡椎间盘、膝与髋等关节若是有发生坍塌的现象,那么就会需要植入物加以协助支撑,但是这一类的植入物,过去的医材大多仅有S、M、L三种大众化尺寸可供选择,患者仅能将就较相符合的尺寸加以植入;想当然尔,这一类的植入物必定无法百分百符合伤患的需求。
透过3D打印技术,即可针对每一位病患生产出客制化尺寸的植入物;过去的植入物材质大多都是采用不锈钢等金属物,但金属物的硬度较骨头来得强且表面光滑,这一类的植入物将让骨细胞的复原速度较慢,而3D打印可随著骨细胞的密合需求,印制出结构相符且表面较金属来得粗糙的植入物,让骨细胞可以向内生长与植入物直接融为一体。
在手术导板的部分,其应用模式即是在伤患若不幸遭受车撞,造成下颚骨破裂,那么在手术或是复原的过程当中就会需要导板的固定,让骨头不至于变型。
模拟器方面,若是有病患须进行心脏开刀,这一类的大型手术攸关病患性命,对于医生而言,在手术前可先于体外的情境先行练习,可以先利用CT、MRI等仪器扫描,针对此一病患心脏的结构打印出一个人工器官,那么医生即可于体外先行模拟手术流程规划。(转载自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