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过度集中是“看病难”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设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医联体怎么“联”,决定着它能否真正满足基层群众“优质”“方便”“便宜”等最主要的医疗需求。南京48家核心医院与各区级医院及全市所有14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形式多样的医联体,实现了全市所有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全覆盖。医联体建设的关键在哪儿?存在什么问题?南京市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上热下冷”怎么破
变“松”为“紧”,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阮主任,来啦!”南京市雨花台区岱山社区居民周阿姨一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熟络地同南京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阮志忠打招呼。在南京,市民在任何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都有机会与三甲医院的专家面对面。
但过去却不是这样一幅图景。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南京最繁华的夫子庙地区,病房入住率一度不足20%。“社区医院的床位空着,病人全都往大医院挤,主要原因还是社区医院的服务能力不足。”南京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陶臻说,分级诊疗不能满足于安排专家坐诊、大医院包干社区医院等形式,关键是要把社区医院的服务能力提高上来。
“上热、中温、下冷”,形式上实现联合的医联体,大多是一种松散状态,其效果越到基层越平淡。2014年,南京市开始推动新的医联体建设。“核心就是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南京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新一轮医联体必须向紧密型合作发展。
在新型医联体建设背景下,南京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与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医联体托管病房,派科室业务骨干驻点帮扶,负责病房管理和医疗质量安全。70多岁的李大爷因为慢性疾病经常发生肺部感染,过去特别怕病情发作时等不到第一医院的床位,现在拿着第一医院的定向转诊联系单,熟门熟路就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检查方式都跟第一医院一样,费用又是按社区医院标准来缴,省心又省钱,当然乐意在这里看病住院了!”
“跑马圈地”不可取
参与竞争,大医院也得提高服务质量
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南京主城区的边缘地带,是一个2014年新建的社区医疗机构。仅这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参与了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等多家大医院的医联体合作,开设了内科、外科、妇科等众多专科门诊,每天都有大医院的专家来此坐诊。岱山社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免去了去城区大医院就诊的奔波。
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合作并不排他,可以与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与任一家三级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医联体,决不是让三级医院‘跑马圈地’,而是必须靠服务质量参与竞争,否则就将失去合作机会。”
这种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基于双方自愿建立的点对点式医联体,是南京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医联体形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三级医院派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会诊;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则可以到三级医院跟班学习;病人则可在医联体的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双向转诊。
除了以三级医院为龙头建立的医联体,南京还积极推动专科医院积极加入医联体建设。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通过与栖霞区妇幼保健院合作,帮助其发展产科、儿科、乳腺科等重点品牌科室,推动了这个区级妇幼保健院向妇幼专科模式转型。
“府院合作”趋势好
政府托底,发挥三级医院主体作用
77岁的栖霞区居民戴奶奶,去年夏天刚在区医院消化科做了肠镜下摘取结肠息肉手术,为她施行手术的是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科的主任医师朱宏。
栖霞区位于南京城郊结合区域,2013年之前,区里只有1家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力量更为薄弱。2013年5月,栖霞区与江苏省人民医院首创“府院合作”模式,将区医院的消化内科、普外科等5个科室托管给江苏省人民医院,由省人民医院派出专家常驻管理,人民医院全权负责栖霞区医院特别是代建科室的业务管理,在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医院本部一体适用,重点提高栖霞区医院疾病诊疗能力。
“府院合作”提高的不仅是基层医院的医疗能力,还有市民对基层医院的信任。与2013年相比,栖霞区医院的门诊人次、手术台次均增加四成左右,栖霞区居民中渐渐形成了“有病到区医、区医有专家”的就诊观念。
栖霞区委书记邢正军表示,“府院合作”,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涉及利益分配等关键方面全部由政府托底,避免群众买单,也为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创造充分条件。
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顾民表示,栖霞的“府院合作”,地方政府保障民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这就使得三级医院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专业,承担起公立医院在服务基层群众医疗需求方面的更多职责。
“府院合作”模式正在南京逐渐推广和创新。三甲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与高淳区政府、六合区政府合作,分别成立了“心血管介入分中心”“消化病诊疗分中心”等机构。鼓楼医院还探索实现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出远程会诊、远程心电图诊断等技术服务,探索“基层检查、鼓楼诊断”的有效模式……(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