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人杨万里的诗看人才为什么不愿到基层?
添加时间:2017-11-26 23:59:50
浏览次数:
0
人才为何不愿到基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解答
作者:马桑(云南大学教授)
摘自公众号:桑言良语
近期在做一个可以称得上"老生常谈"的课题,有关于如何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边远地区流动。历经多轮调研访谈和资料查阅,深觉这一问题之所以一直存在,其实是激励机制失灵,尤其是选拔机制难以克服的偏误所致。
为什么人才不愿到基层?我们先来看一首耳熟能详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七言绝句的标准翻译是:毕竟是西湖六月的美景,特有的风光与别时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阳光映照下荷花格外艳红。
但是,如果你了解写作背景和古人喜好借物咏志、以物喻人的表达风格,你就会明白这首诗不简单!
诗的写作背景: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时任直秘阁少监。直秘阁是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机构,秘书少监是管理直秘阁的。
林子方,举进士后,任直秘阁秘书,按照刚才的职能介绍,可以说是皇帝秘书处的一个小秘,也是杨万里的下级。杨、林二人有相似的强国主张和抗金抱负,时常在一起畅谈国事。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认为可一展宏图。杨万里却不这么想,在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要尽快想办法回来。
该诗的关键隐喻是:
"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都城临安。"六月中"是指朝廷。下半句"风光不与四时同"是指朝廷和地方终究不同。"天"和"日"都是指皇帝或者朝廷。"接"是"挨着"的意思,"映"指"映衬"。"莲叶"、"荷花"都指人,此处暗示的是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的意思是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经此一剖析,整首诗的真实意思跃然纸上:
毕竟是朝廷里面,到底和地方不同。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
可惜林子方不知是没有听懂,还是造化弄人,总之,他以后再也没能回到京城,历史上也再无其人的痕迹。
现在,大家都在谈平台,因为无数的例证证明了"高度,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起点决定的"。如果你的起点高,一个简单的跳跃就能超过洼地起跳的人很多倍。这一点,杨万里作为一个"老江湖",看得很清楚。因此他才劝告林子方,在皇帝面前还没有混到脸熟人熟、入眼入心的情况下,一定要慎下基层。
按照吴思老师的分析,中国社会自秦一统天下之后,就进入到"官家主义"。官家既可能指皇帝,也可能指官员,或者官僚机构。
笔者以为,出自于巩固官家统治利益的需要,官家主义的选拔任用机制的核心必然是"自上而下",也就是下级官员是由皇帝(或者上级官员,或者上级官僚机构)任命的。用现代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倒也说得通: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绩效难以量化问题的存在,使得全面客观评价所有官员根本不可能。所以,拥有任免权的官家只可能推荐或者指派自己熟悉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中国,不仅官场如此,商场如此,甚至学术领域也是一个讲平台的地方。
当大家都观察到平台的重要性,不可避免的一个选择就是"扎堆上楼台",尽管上了楼台并不保证其后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但是起码此处的楼台决定了你比身处下层楼台或者没有上楼的人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腾挪余地。
因为时间、空间和能力的约束,权力核心层在不同层级的人眼中,是有所区别的。省级层面视中央为权力核心层;县级层面视省厅为权力核心层;乡镇层面视县区为权力核心层。只有最基层无人问津。能够进入更高平台的人绝对不愿意往下走。也正因如此,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边远地区流动一直都是老大难的问题。毕竟,"基层"和"边远"都意味着远离中心。
从目前的破局思路上看,大体是三个方面,即"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基本对应着三种激励机制: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精神方面的。
上述三种方式,精神激励的效果不会太好。就好比爱情一样,再浓烈的情感都会经历 "冲动-平复-消散"的过程。"有情饮水饱"只会是年轻时候的浪漫遐想罢了。物质跟不上,再强烈的激情也会被生活中具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磨平。
政治方面的激励机制最重要的是给予基层人员一定的上升空间和渠道,让其感到"有奔头",这样才会吸引部分人才一开始就愿意到基层工作。现在一些地区提出"干部来自基层"。这种导向的意愿是良好的,也确实会有一少部分基层"精英"脱颖而出。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这种选拔机制只会是少数特例。
因此,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更切实的激励机制是待遇方面的。目前,公务员的编制是越往下越收缩,但是,从承担的工作职能来看,基层人员承担了更具体,更琐碎,也更繁重的任务。长期以来是付出和获得极不对等。这是基层不愿来人,也留不住人的主因。
其他方面当然还有基层公共服务软硬件都较为薄弱,继而孩子教育、个人医疗、养老等问题矛盾突出的原因。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还需花更长的时间来做。此处就不做扩展论述。不过,聪明人会看到,上述问题本身又产生了一个悖论,即基础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的不健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才不愿流动到基层所致。
上个月,中办国办印发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两个文件,对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别制定了职位设置、职务升降等方面的规定。据悉,公务员分类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重塑待遇机制,在行政职务晋升之外,另辟级别晋升之路,让级别成为公务员的另一个发展台阶。一些媒体声称:改革后,一个基层公务员的收入有望超过当地的局长或县长。
不难发现,这两个文件其实是从晋升和待遇两个方面解决基层公务员的压职压级问题,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推进,此项改革有可能成为扭转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一个突破口。
延伸阅读:
80后从政之根本在于基层锻炼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