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猎头网-中高级人才猎头网站!服务热线:400-1801-668 好猎头   |   登录 注册

陈春花:如何逃离公司的“人情”怪圈?

添加时间:2017-11-26 23:59:50
浏览次数: 0
  你如何逃离公司的"人情"怪圈?

  作者:陈春花(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

  中国的"人情"来源于中国社会奉行的"家本位",往往遵循均等的原则,很注重"回报"两个字。如果我们同意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生存关系,那么"人情法则"的实质应该是"关爱",而不是"交易"。

  中国人重人情,往往遵循均等的原则,对相同辈分、相同身份、地位的人都尽量"扯平",造就了一个极富人情味的社会。在"人情"上的均等思想,一方面,使中国人自己做事忧虑会不会顾此失彼,一碗水有没有端平;另一方面,使中国人对于别人的要求并不高。当某人没有亏待其他人的时候,即使他是个失败者,或者并没能满足某(些)人的要求,他也会被原谅。

  中国人讲人情还很注重"回报"两个字,这是中国人讲人情中最可爱的一面。回报的法则,使中国人与人之间存在类似物质的所有与交换、人情的"欠"和"送"、"还"。这种人情的"所有"和"交换",其作用就像蜘蛛吐的丝,一条搭一条,一环扣一环,形成了中国人的关系网。

  纵观中国的历史人文就会发现,说中国人重人情并不完全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大错特错。真正重人情的只是行侠仗义、宁为知己者死的门客、侠士。在官场和商场中,情况就有了变化。举手之劳的前提下,或在对自己没什么坏处,以后还有可能有些好处的前提下,人人都是重人情的,而且,这其中又有真心假心之分。

  事情做没做,与做没做成是两回事。做了,人情也就"送(还)"了,即使没做成,这个情你也得领;而当涉及到切身的利益、前途、权力时,人情不是被抛弃就是被利用。即使同胞手足,也会血刃相向。

  这又造成了一种现象:一个人在得势时,身边总围着很多人,一旦穷困潦倒,所有的朋友都散了。重人情重到这种"良禽择木而栖"的程度,不可谓不势利。这种对"人情"的时重时不重,才是中国人"重人情"的真面目。若是给"中国人重人情"换个更贴切的说法,应是:中国人擅用人情。

  我们需要检讨这样的"人情法则"是否符合社会进步的标准。我始终坚持人与人的关系是更纯粹的生存关系,而不是利益关系,正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样--人不能够离开自然,不能够与自然分开。人如果不能够深深地与自然融为一体,就不可能汲取自然赋予人的生命营养,进而丧失生命。

  事实上,人的生命一旦出现之后,人和人之间因为个体的独立性彼此之间就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人的天赋一方面具有攻击性,但同时又具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天赋--爱,尽管爱表现为完全相反的方式,但是关爱的秉性可是说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双重的秉性,使得人从生命的开端开始赋予人生以意义。

  要扭转现代中国人的人情法则倾向,使人们停止单纯的从功利的角度追求人与人的关系,以换取利益的满足,转向追求实现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完成的方向,就要焕发人天赋中关爱的本性,发展爱的力量。

  对于企业而言,人情与关系不能成为企业背负的一块重石,让企业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履蹒跚,直至被最终压垮

  1、人情与执行成反比

  企业管理中人情和执行力是成反比例的。也就是说,人情讲的越多,执行力就越差;执行力越强的企业人情就一定讲的少。当执行遇上人情的时候,受伤的如果是执行,再好的战略也发挥不出作用。

  我曾有幸与几个著名企业家一起讨论过中国企业中的"人情"问题,大家共识认为:其实,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具有很好的战略,但是缺乏执行。很多好的战略因为遇到"人情"而不能得以实施,企业的执行力靠的就是纪律。中国企业要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纪律......

  可见,企业必须通过科学、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来完善整体规划策略,员工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人情"现象,才能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从这里可以看出,执行力就是纪律,没有纪律就没有执行力,没有战斗力,没有纪律,再好的战略也无法实施。

  2、海尔、华为是如何看待"人情"的?

  张瑞敏刚刚接手海尔的时候,海尔只是一个快要倒闭的小电器厂,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企业亏损严重。可是张瑞敏用了20年的时间,让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子一跃成为世界名牌企业,并一度跻身于世界500强之列。他是怎么做到的?是什么改变了海尔人?那就是纪律。

  张瑞敏接手海尔后颁布了著名的"十三条",其中甚至包括不许在车间大小便,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曾经海尔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如何。张瑞敏强调员工的纪律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一个由许多大公司集合起来的集团化企业中,更需要严格的纪律来制定计划、实施行动。现在的海尔人纪律性非常的强,很少有人会上班迟到,更不会有人凭着关系在公司中胡作非为。

  海尔是这样,联想是这样,华为、万科也是这样,这仅仅是巧合吗?不,因为他们的老总都是军人出身。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在美国商界同样存在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最伟大的"商学院"不是哈佛,不是斯坦福,而是西点军校。

  美国一批取得了骄人业绩的的商业精英,并没有受过正规的商业教育,但他们却无一例外的出自西点军校。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000多名董事长、2000多名副董事长、5000多名总经理都毕业于西点军校。

  比如:美国在线创始人詹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