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人才资源管理创新
添加时间:2017-11-26 23:59:50
浏览次数:
0
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日益突破行政区域界限,走向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间合作由浅入深,由单元到多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中,地区间人才资源规划的区域化协同必将出现。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渤海湾城市带、京津塘地区都开始了进行经济一体化合作。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人才规划的区域协同必定纳入地方政府的视野并走向启动。
现阶段区域人才资源规划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重视人才资源的静态改善,轻视人才资源的动态平衡;重视整体性人才开发,轻视优势产业人才的培育;重视人才资源引进,轻视智力资源利用;重视行政区域人才实力的增强,轻视经济区域人才产业链的培育;重视区域范围内的人才规划,轻视与外部区域相协调的人才规划。下面就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解决的途径与政策建议:
实现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保证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往往由于地方政府职能的分割而导致目标函数的错位与战略取向的失误。政府人才资源管理部门往往只重视人才资源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改善,同时简单的人才开发观又常常使一些政府人才资源开发部门认为人才资源总量增加,人才资源质量改善会直接带来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人才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优势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增长。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人才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人才资源是否与经济增长相协调。从静态考察人才资源增长了,但未必与经济增长速度相一致。二是人才资源质量提高是否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一个处于农业发展阶段的地区,拥有再多的工业人才资源也难以形成产业发展优势。三是人才资源的产业分布结构是否与区域产业发展结构相适应。一些地区具有制造业发展优势,但区域政府不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大批量引进三产人才,导致资源配给的错位,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只有在实现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互动的战略下,才能保证两者的协调,也才能保证人才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根据区域产业的布局特征,实行非均衡、有重点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每个地区的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因此地区选择产业发展模式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合理产业发展定位,确定带动性强,关联度大,集聚效应高的主导产业。再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确定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区域人才资源开发要根据产业布局的需要,突出重点产业人才的培养,重视关联性产业的人才培养。一个地区要避免不顾现实条件而去搞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一些地方政府既搞高新技术人才开发,又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既开发青年人才,又开发老年人才,搞“银发工程”。这些战略导致人力资源开发成效甚微。因此,区域人才资源开发要根据本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战略以保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立足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合作,寻求产业人才培养的差别化与产业人才链的衔接。开放性条件下,区域内经济竞争不可避免,如何尽可能地避免恶性竞争给各地方政府造成的无谓损失已经成为首要命题。在这种前提下,各地政府应该开始寻求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互补性合作,以求进一步增强核心优势。在人才资源开发上,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根据产业规划来进行人才资源规划。主要是根据产业链的区域搭建来进行人才链的区域构建,实现经济规划与人才规划的区域协同。这样各地政府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做到人才培养的差别化,把有限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重点人才培养上,更好地寻求地方人才竞争力。
探究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规律,实行“刚柔并济”的人才智力资源引进政策。地方政府应重点研究开放经济形势下的人才流动规律,既重视人才流动方式,又重视智力流动方式。在引进人才资源时,要充分认识到人才使用风险和人才使用成本的问题。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充分创造留住人才的环境。在刚性引进人才时,还要高度重视“智力引进”的问题。由于智力引进既可以避免高昂的成本,又可以降低人才使用风险。因此这是一个值得地方广泛使用的措施。此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通过适当的行政手段的使用既克服市场规律的弱点,又尊重人才意愿的“人才智力援助”计划,重点推广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援助计划。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人事人才研究所副所长)